About

後山是我們的天地,瓢蟲是我們的朋友,農業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是──嘉大農青團。WE ARE FARMYOUTH.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嘉大農青團 1/20 IN大有社區 (下) 【撰稿者: 許馨方/編輯:王心禾】




  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我國的慣行農業又 著重於施以重藥、重肥,大量使用農藥與肥料,套句台語就是「吃重鹹的農業」,長期下來,衍生出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與環境汙染問題,亦趨嚴重。為了讓社區居民吃得安心,吳女士等村民引領社區,踏出了以自然農法耕作的第一步。人力分配由社區農事經驗豐富的年長者耕作,其餘像是把關的工作,則是交由年輕人來負責。



                                                              圖一. 【金碳稻田】踩著一片稻稈的農地,感受農田無限生機。

附註:大有社區採用攝氏500度的中低溫下進行。
  其間過程自是辛苦,於10年的轉型期中,光是宣導不用化學資材,就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因施行無毒耕作所造成的病蟲害、雜草等因素,導致稻作收穫的產量往往只有施以慣性農法的一半。




「不使用農藥,一切取自大自然」

  村民縱然面臨種種難關,也絕不輕言放棄走無毒農業這條路。除了田間作業,社區也加強基礎建設,於環境整理方面不遺餘力;村民共餐提倡環保,共享能「省水、省電、省廚餘」;推動社區營造、食農教育,讓老人活出價值、活得有尊嚴,年輕人為社區注入新活力,凝聚社區向心力。

  耕作的過程中,為了讓土壤回到最自然的健康狀態,吳女士透過學界、參考文獻(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1100)得知「生物炭」於農業界可以改良土壤,加上可利用整理環境所剩餘的木材等廢棄物作為原料,就此與生物炭結下了良緣。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嘉大農青團 1/20 IN大有社區

嘉大農青團 1/20 IN大有社區   

                                                                                                                                                          【撰稿者: 許馨方/編輯:王心禾】


         「環境保育意識抬頭、食品安全問題延燒~

                                                                                                                                                             位於彰化縣埔鹽鄉的大有社區,
                                                                                 據說有項全台首屈一指的技術                                                                                                            ──「生物炭」   
                                                                                                                                                                                         

    是一種碳含量極其豐富的木炭,為枯枝等植物性廢棄物在低氧的狀況下進行熱裂解而,熱裂解使用的溫度從攝氏300度到1200度皆有,製法參照美國的獨門技術,原料以重量單位(不限以樹枝,不採用稻稈),置入生物炭爐以悶燒的方式製成,其孔隙有益微生物依附其中,從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並鎖住碳元素,使土壤變得肥沃,利於植物生長。
到底何謂生物炭?與社區特產「金碳稻」
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且聽大有社區協會的理事長吳素秋女士,
娓娓道來……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農青參訪心得

                                                                                           【撰稿者: 楊宏軒/編輯:王心禾】


    一月二十日參加了農青舉辦的戶外參訪,這次參訪的行程在彰化縣,恰好是我的家鄉,首先,我們來到了位於埔鹽鄉的大有社區,社區內環境十分寬敞整潔,有馬賽克壁畫和外型特殊的小涼亭,當進入教室後,吳理事長為我們介紹大有社區的發展歷程,大有社區起初實行有機農業,但產量品質並不理想,在透過專家經驗的傳承下施用生物炭後,發現水稻的產量、品質大大提高,於是進而向許多對此領域的教授們請教後得知,生物炭能增加土壤孔隙及保肥力、保水力促進植株根系生長空間,被大有社區稱為「奇蹟」。

 

  感謝吳理事長用心的為我們解說生物炭的妙用,接著兩位大哥帶我們實地走訪大有社區,沿路走來,眼觀台灣形狀的風水池、古厝、壁畫,直到映入眼簾的是-施用生物炭的農田,土壤顏色果真不太一樣,呈現灰黑色,當我們踩上去時,明顯感覺到土壤較一般土質鬆軟,社區內也養鴨、雞等家禽負責吃水田裡的福壽螺,抑制雜草生長,真可謂之自然農法。


  參觀了社區的溫室及生物炭爐,我們明白到製作生物炭的過程須隔絕空氣,才能得到最後的產物,生物炭能將二氧化碳固存,吸收空氣中的雜質並且淨化水質,有利於大氣循環,經導覽人員引導來到了終點站-公車站牌的柑仔店,看到了商品化的「金碳稻」,不論在教室中還是田間,經過討論的過程歷歷在目,可以時而發問求證所學,參與氣氛熱烈。


  接著來到明道大學,莊老師之前服務的學校,由陳老師,為我們介紹,明道大學擁有12公頃的農業用地,範圍相當大,與我們後山面積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而且明道農場也有通過有機驗證;幅員廣大的農田,自然也不同於我們所採用的人工作業,須直接以機械化運作才能有效率的完成農務,也讓較少碰到這領域的我耳目一新。除了遼闊的露天農田,陳老師也帶我們參觀溫室,有控制面板,動根手指就能全自動控制硬體,甚至還有溫度濕度監控系統、即時拍照待在辦公室就能遠端監控,見證現今農業朝向科技化發展。最後陳老師也為我們介紹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其走向也跟我們農藝系有所差別,如莊老師所說,明道大學能有如此規模,真是令人佩服。


    吃完午餐-北斗肉圓後,來到老師親戚所經營的花卉栽培場,農場負責人黃先生主要為溫室栽培,種植洋桔梗,外銷日本或供內需,在長期栽植後,曾碰到土壤快速鹽化的問題,幸好,在這方面,莊老師過去也提供給黃先生相當多實質有用的意見與處理方法,現在也種植玉米及雞冠花,兩者不僅皆能吸收土壤中多餘沒被利用到的肥分,前者能拌入土中成為有機質,後者則能賣出成為一筆收入。黃先生也介紹洋桔梗的特性:當主莖不夠長時,將花苞摘掉就能使其繼續生長;花苞生長出來後若溫度過低,會自然消掉,呈現不開花等現象,其中黃先生也補充提到花卉貿易方面的重要性。

  接著參觀另一位大哥的溫室,大哥主要以盆栽栽培多肉植物,場內有各式各樣的種類如:景天科、仙人掌科,種類繁多,也向我們介紹胴切及葉孵,其他還有火鶴、粗肋等許多品種的盆栽,粗肋草能根據紅色出現位置不同作為品種區分,需要至少15年的培育時間,才能育出能維持世代穩定性的品種,漫長的歲月,直接目睹花農對品質堅持的保證。


  下一站為生產線的中鏈我們來到花卉包裝場,現場包裝有如紙製外盒加長版的鞋盒般,每盒裝也有其統一規格。


  終點站來到了彰化的花卉拍賣市場,也是中台灣數一數二的花卉拍賣市場,見識到花卉的交易量比我想像的還要高很多,三線並行,十分吵雜,買家與拍賣現場只用按鈕來交流競標,儘管努力聽了二、三十分鐘還是聽不太懂拍賣的人在說什麼,但也是一個特別的體驗。


    這次的參訪不僅見識到產業面的運行、學術面的成果,還有一個小社區大家共同努力,將自己種出來的作物打出招牌,賣得放心吃得安心;而且這些都在我家的隔壁鄉鎮而已,一個彰化就能看見農業這麼多豐富的面向,也讓我更期待下次的參訪要去的地點,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產業能大開眼界呢?






1/20團訓參訪感想  
                                                                                           【撰稿者:鄭育昇/編輯:王心禾】


  在出發前就聽說有三個主軸,有機碳稻米、明道大學以及花卉生產線相關行程,學生非常期待這次行程,尤其是生物炭的利用,因為自己曾經用炭當水耕介質做實驗結果大失敗,所以很好奇業者是如何使用並拿捏。


  一開始到大有社區,社區居民相當友善,環境乾淨整齊,到了書院吳阿姨跟我們闡述大有的成長過程,學生發現其社區根本在於社區營造,有很強的凝聚力、紀律及自信心,生物炭及有機稻等也是維持社區發展中基礎穩固的產物。吳阿姨無疑是整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對她而言生產有機無毒的農產品是最大的夢想,由30年前的慣性農村一步步走來讓村民從認同到參與,期間不乏嘲笑與誤導,但他們學習力與執行力驚人,說做就做吸引各界人士一齊討論,最終成功做出了碳化爐並證實能有效增加產值。在這裡學生的疑惑也得到解答,生物炭會不會與農作物競爭養分呢?生物炭的孔隙會藉由吸收養分並適度釋放於土壤所以能減少農作物營養缺失。另外一點值得我們關心的是,吳阿姨是否有接班人或在地執行團隊?答案是有的,約有30位各界人士參與其中,大部分為文化維護、老人照護,獨缺農業相關背景,這是一個契機,對文化、社區維護有興趣的農業業者而言是個可以發展的領域。


  下一站來到了坐擁11公頃農場的明道大學,初次來此,當看到一整片井然有序的玉米、胡蘿蔔田時相當驚訝,幻想嘉義大學若如此執行或許能做為教學相長。明道精緻農業系成立六年,很認真的在執行有機農業,在這裡老師跟我們分享有機認證上的一些窒礙,每一個成分都必須認證,這也是大有社區無法取得有機認證的原因,因為大有的生物炭是取用廢棄枯木,根本無法分析其來源,這個認證的困難學生認為長久下來將造成有機農業的停滯,農戶只能按照政府規定無法自行使用有機堆肥。系主任很細心地介紹精緻農業系,包括迷人的溫網室精緻器材(小型氣象站、即時影像等)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學生的小夥伴們興高采烈的說以後也要弄一個呢!


  在精緻農業、魚菜共生、植物工廠等專業領域真的讓人有點心聲期待,期許回到系上的專業課程,能更持續擴充此方面的知識。


  到了花卉生產線,放眼望去的每一株洋桔梗都是人工一棵棵剪芽培育的,一旁的溫室培育了許多多肉植物及迷人的泰國卷柏,廠主一提到系主任就是說不完的感謝,期許自己將來也能學以致用。最後在花卉拍賣廠初次觀看花卉拍賣現場,實在是看得一頭霧水,但也是份寶貴經驗。

  一天結束了,原本期待的三大行程各有其精彩的附加介紹,大有社區讓學生知道「人」的重要,明道精緻農業很清楚自己的走向,花卉中心每個人都相當勤奮於工作,在講解花朵像在介紹女兒一樣,愛其所愛盡心盡力。回程的車上睡不著,一天裡遇到太多熱情的人和正面能量,期許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勇敢,最後謝謝系主任不辭辛勞洽接了這麼多有意義的行程,謝謝您。

By鄭育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