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地形序列之土壤分布
開講人為土壤界的詹惟中:屏東科技大水土保持系 簡士濠教授
(一)平地沖積新成土
主要形態特徵類似北門車站附近之溪底寮與竹崎車站附近之低海拔土壤樣體,其位於低海拔且較為平緩的平地,土壤化育早期應該位於河流沖積地上,經過河流的沖積作用而慢慢堆積成現今之土壤,而沖積土主要土壤性質特徵為:土層底部具均質細砂質地、土層連續堆積、土壤剖面有機碳含量與深度趨勢變動不規則。
(二)山坡地新成土
阿里山山區地形陡峭,年降雨量高(~2600 mm/yr),崩坍頻繁,導致較陡峭坡地之土壤多為崩積土壤,土壤厚度通常亦較為淺薄,主要土壤性質為:各層土層均含有不均質粗顆粒石礫、土壤構造不明顯、土層質地變異不大、有機碳含量於剖面中分布變異大。
(二)山坡地弱育土
由於台灣山區地形陡峭,土壤沖蝕作用旺盛,導致山坡地土壤化育作用較弱,土壤厚度較為淺薄,有些地區甚至容易發生崩積現象(Pedon 2),而山坡地弱育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土層下部含有不均質粗顆粒石礫、土壤構造不明顯、土層質地變異不大、有機碳含量隨深度遞減。
(三)高山地極育土
此類土壤為阿里山高山地區主要的土壤種類,受到強烈降雨之影響導致淋洗作用強烈,強烈的洗入作用造成土壤黏粒以及鐵物質明顯地洗入下層土層,形成土壤洗入層呈現紅黃色之土壤形態(Pedon 3),而部分淋洗強烈之地區更會發育出明顯之洗出漂白E層,而高山極育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洗入層(Bt) 黏粒含量增加明顯、低pH值、低鹽基飽和度、土層厚實且含石量低。
(四)高山地淋澱土
主要之風化作用為淋澱化作用(podzolization),所謂淋澱化作用意指有機物質與土壤中之鐵(或鋁)物質形成錯合物,隨著淋洗作用到達洗入層堆積的現象,通常必須存在於冷涼潮濕以及豐富的森林植被下。典型的淋澱化作用會導致土壤洗入層呈現暗紅棕色之土壤形態,由於台灣地區土壤質地較為黏重,水分移動較為困難,因此要化育達淋澱土之條件較為不易,因此此類土壤僅出現於部分地勢平坦的區域,而高山淋澱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洗入層有機碳含量明顯增加、低pH值、低鹽基飽和度、通常具有明顯且厚實之灰白色洗出層。
圖一、阿里山沿線各剖面位置 (黃色圖釘標示處)。
3.
P-3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3土壤樣體位於台18線道34 K附近,海拔高度為300公尺,採樣點附近植生為低海拔闊葉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岩,土壤化育程度微弱、含石量高,屬於新成土。土層厚度約9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A-1C-2C-3C,土層15公分以上為礦物質層(A),其下則為39公分厚棕黃色(10 YR 6/6)以及43公分厚暗黃棕色(10YR 4~6/6)之崩積層(1C與2C),90公分以下則為母質層(3C)。土壤質地皆為砂質壤土,土壤構造方面A層為團粒狀及稜塊狀構造。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圖。
圖二、Pedon 1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4.
Pedon 2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edon 2土壤樣體位於奮起湖車站附近,海拔高度為1000公尺,採樣點附近植生為竹林-針闊葉混合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頁岩,土壤化育程度弱、土層淺薄,屬於弱育土,土層厚度約5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Oe-A-Bw-BC,土壤表層為5公分厚之有機質層(Oe),其下緊接著為土層20公分之礦物質層(A),由於該層厚度大於18公分且呈現暗色特徵(色值、色度<3),此外亦有良好之團粒狀構造,因此可歸類為黑瘠表育層(Umbric epipedon),為該地區具有代表性之特殊土層,黑瘠表育層下則為20公分厚棕色(10 YR 4/3)以及30公分厚暗黃棕色(10YR 4/4)之變育層(Bw),40公分以下則為變育層與母質層之過渡層(BC)。土壤質地A層為砂壤土,Bw1-2層則為壤土。土壤構造A層為明顯的團粒狀構造,Bw層則為稜塊狀構造。Pedon 2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所示。
圖三、奮起湖站Pedon 2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5.
P-5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5土壤樣體位於台18縣道74.3 K處,海拔高度為1600公尺,樣點附近植生為台灣杉及闊葉林混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頁岩,受到阿里山地區強烈降雨特性之影響,淋洗作用旺盛、土壤快速且強烈風化,在現地可觀察土層上部出現洗出層(E),下部則出現明顯的黏粒洗入層,定義為黏聚層(Bt),屬於極育土。土層厚度約13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O/A-E-Bt1-Bt2-Bt3,土壤表層為25公分厚之有機質與礦物質混合層(O/A),其下緊接著為兩土層25公分厚暗棕色(7.5YR 5/8)之黏聚層(Bt1及Bt2),75公分以下則為變育層與母質母質層之過渡層(BC)。Bt1-2層為黏壤土,土壤構造則皆為稜塊狀構造。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圖所示。
圖四、台18縣道74.3 K處Pedon 3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5. Pedon 4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edon 4土壤樣體位於祝山支線鐵道1.8 km 處,海拔高度2370公尺,坡度5度,坡向西南方(240度),排水良好,土層厚度約75公分,植被為台灣杉及芒草,母岩為砂頁岩。土壤剖面層序為O-A-E-Bt1-Bt2-C。P-5土壤樣體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見圖五。土壤表層為一層有機質層(O)與一層暗色礦物質層(A),其下則為一層漂白層(E);在漂白層下方有兩層黏聚層(Bt1、Bt2)與母岩層(C)。土壤質地A層為壤土(loam),E層為砂質壤土(sandy loam),Bt1層及Bt2層為黏質壤土(clay loam),黏聚層皆有明顯的黏粒增加,此表示此土壤有著相當程度之化育與強烈的淋洗作用。土壤構造在土壤A層為團粒構造,E層屬於整體狀,Bt1層及Bt2層則皆屬於稜角塊狀構造。
圖五、祝山支線鐵道1.8 km 處(P-5)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