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後山是我們的天地,瓢蟲是我們的朋友,農業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是──嘉大農青團。WE ARE FARMYOUTH.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96/97年高考三級 作物學 甘藷參考答案

簡述甘藷有關問題:(96)

(1)影響甘藷塊根形成因素。
A
  (1)品種和優良苗的選擇
  (2)土壤溫度在21-29度,日照充足、降雨量均勻,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60~80%之間,土壤通氣性良好,且土壤中含有適量氮、磷、鉀要素,而其配合量適當時,此不但可增加形成層細胞分裂,而且還有利於光合作用之進行和光合產物分配向根運送,容易形成塊根之效,且塊根形成早,所形成之塊根個數也較多。

(2)台灣目前重要栽培品種。
A:台農57(產量最多的品種)、台農66(食用紅心甘藷品種,含胡蘿蔔素高)、台農68(適合食品加工製餡及油炸物)、台農72(適合做烤薯)、台農73(紫肉甘藷品種)、桃園3號、葉菜用品種(桃園2號和台農71)

請回答下列甘藷相關問題:(97)

(1)台灣甘藷之生產及品質以哪一季種植最佳?優點為何?
A:台灣甘藷的生產時期集中在秋裡作,約佔41%,主要產區在嘉南平原,其次為夏作佔29%、春作佔17%,冬作13%。發芽需要15度以上,生育期間最適溫度為20~30度,塊根形成的最適溫度為24度,最適日長12~13小時,最適降雨量為400mm

(2)目前甘藷優良特性退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
A:甘藷為無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病毒病,將隨後代種苗蔓延影響產能至鉅。要生產品質佳且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甘藷產品,除注意品種的選擇、栽培環境與管理技術外,建立優良甘藷種苗的繁殖制度更為重要。目前甘藷以先端苗為繁殖體,故其著重在品種純度、新鮮度、健康情形(罹病蟲害之程度及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幼苗生長勢強等條件。以現行田間作物相繁雜及病蟲害發生頻繁之情況下,加強甘藷種苗品質之檢查及管制為必要的手段,其目的乃是透過繁殖制度建立及種苗檢查等方式,使農民得到品質優良之種苗,使育苗及田間管理容易、生長一致,產量豐富,以免良莠不齊及防止病蟲害之蔓延。
現行之甘藷健康種苗三級繁殖方式如下:
(一)原原種圃之建立由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負責,以甘藷莖頂生長點為材料,經熱處理後利用組織培養方式,培養4~5個月後,將培養出來的無病毒苗進行種苗相關病毒檢測工作,確定為無病毒之種苗,再進行大量繁殖,於一個月後移出試管進行健化處理,出苗前申請檢查合格後,作為原原種苗供應設置原種圃使用。
(二)種苗改良繁殖場將原原種苗種植於網室內。
採種圃由需苗單位(縣市政府)自行尋找農戶負責設置,採種圃需價購原種苗種植。

想知道嘉義後山(阿里山)的土壤風水嗎?

阿里山地形序列之土壤分布

開講人為土壤界的詹惟中:屏東科技大水土保持系 簡士濠教授 

()平地沖積新成土
主要形態特徵類似北門車站附近之溪底寮與竹崎車站附近之低海拔土壤樣體,其位於低海拔且較為平緩的平地,土壤化育早期應該位於河流沖積地上,經過河流的沖積作用而慢慢堆積成現今之土壤,而沖積土主要土壤性質特徵為:土層底部具均質細砂質地、土層連續堆積、土壤剖面有機碳含量與深度趨勢變動不規則。

()山坡地新成土
阿里山山區地形陡峭,年降雨量高(~2600 mm/yr),崩坍頻繁,導致較陡峭坡地之土壤多為崩積土壤,土壤厚度通常亦較為淺薄,主要土壤性質為:各層土層均含有不均質粗顆粒石礫、土壤構造不明顯、土層質地變異不大、有機碳含量於剖面中分布變異大。

()山坡地弱育土
由於台灣山區地形陡峭,土壤沖蝕作用旺盛,導致山坡地土壤化育作用較弱,土壤厚度較為淺薄,有些地區甚至容易發生崩積現象(Pedon 2),而山坡地弱育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土層下部含有不均質粗顆粒石礫、土壤構造不明顯、土層質地變異不大、有機碳含量隨深度遞減。

()高山地極育土
此類土壤為阿里山高山地區主要的土壤種類,受到強烈降雨之影響導致淋洗作用強烈,強烈的洗入作用造成土壤黏粒以及鐵物質明顯地洗入下層土層,形成土壤洗入層呈現紅黃色之土壤形態(Pedon 3),而部分淋洗強烈之地區更會發育出明顯之洗出漂白E層,而高山極育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洗入層(Bt) 黏粒含量增加明顯、低pH值、低鹽基飽和度、土層厚實且含石量低。

()高山地淋澱土

主要之風化作用為淋澱化作用(podzolization),所謂淋澱化作用意指有機物質與土壤中之鐵(或鋁)物質形成錯合物,隨著淋洗作用到達洗入層堆積的現象,通常必須存在於冷涼潮濕以及豐富的森林植被下。典型的淋澱化作用會導致土壤洗入層呈現暗紅棕色之土壤形態,由於台灣地區土壤質地較為黏重,水分移動較為困難,因此要化育達淋澱土之條件較為不易,因此此類土壤僅出現於部分地勢平坦的區域,而高山淋澱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洗入層有機碳含量明顯增加、低pH值、低鹽基飽和度、通常具有明顯且厚實之灰白色洗出層。

 圖一、阿里山沿線各剖面位置 (黃色圖釘標示處)


3. P-3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3土壤樣體位於台18線道34 K附近,海拔高度為300公尺,採樣點附近植生為低海拔闊葉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岩,土壤化育程度微弱、含石量高,屬於新成土。土層厚度約9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A1C2C3C,土層15公分以上為礦物質層(A),其下則為39公分厚棕黃色(10 YR 6/6)以及43公分厚暗黃棕色(10YR 4~6/6)之崩積層(1C2C)90公分以下則為母質層(3C)。土壤質地皆為砂質壤土,土壤構造方面A層為團粒狀及稜塊狀構造。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圖。


















圖二、Pedon 1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4. Pedon 2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edon 2土壤樣體位於奮起湖車站附近,海拔高度為1000公尺,採樣點附近植生為竹林-針闊葉混合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頁岩,土壤化育程度弱、土層淺薄,屬於弱育土,土層厚度約5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OeABwBC,土壤表層為5公分厚之有機質層(Oe),其下緊接著為土層20公分之礦物質層(A),由於該層厚度大於18公分且呈現暗色特徵(色值、色度<3),此外亦有良好之團粒狀構造,因此可歸類為黑瘠表育層(Umbric epipedon),為該地區具有代表性之特殊土層,黑瘠表育層下則為20公分厚棕色(10 YR 4/3)以及30公分厚暗黃棕色(10YR 4/4)之變育層(Bw)40公分以下則為變育層與母質層之過渡層(BC)。土壤質地A層為砂壤土,Bw1-2層則為壤土。土壤構造A層為明顯的團粒狀構造,Bw層則為稜塊狀構造。Pedon 2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所示。




圖三、奮起湖站Pedon 2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5. P-5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5土壤樣體位於台18縣道74.3 K處,海拔高度為1600公尺,樣點附近植生為台灣杉及闊葉林混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頁岩,受到阿里山地區強烈降雨特性之影響,淋洗作用旺盛、土壤快速且強烈風化,在現地可觀察土層上部出現洗出層(E),下部則出現明顯的黏粒洗入層,定義為黏聚層(Bt),屬於極育土。土層厚度約13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O/A-EBt1Bt2Bt3,土壤表層為25公分厚之有機質與礦物質混合層(O/A),其下緊接著為兩土層25公分厚暗棕色(7.5YR 5/8)之黏聚層(Bt1Bt2)75公分以下則為變育層與母質母質層之過渡層(BC)Bt1-2層為黏壤土,土壤構造則皆為稜塊狀構造。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圖所示。



圖四、台18縣道74.3 KPedon 3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5. Pedon 4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edon 4土壤樣體位於祝山支線鐵道1.8 km處,海拔高度2370公尺,坡度5度,坡向西南方(240),排水良好,土層厚度約75公分,植被為台灣杉及芒草,母岩為砂頁岩。土壤剖面層序為O-A-E-Bt1-Bt2-CP-5土壤樣體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見圖五。土壤表層為一層有機質層(O)與一層暗色礦物質層(A),其下則為一層漂白層(E);在漂白層下方有兩層黏聚層(Bt1Bt2)與母岩層(C)。土壤質地A層為壤土(loam)E層為砂質壤土(sandy loam)Bt1層及Bt2層為黏質壤土(clay loam),黏聚層皆有明顯的黏粒增加,此表示此土壤有著相當程度之化育與強烈的淋洗作用。土壤構造在土壤A層為團粒構造,E層屬於整體狀,Bt1層及Bt2層則皆屬於稜角塊狀構造。



圖五、祝山支線鐵道1.8 km(P-5)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