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後山是我們的天地,瓢蟲是我們的朋友,農業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是──嘉大農青團。WE ARE FARMYOUTH.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展望˙改變未來的種子,勇敢出走的新生代

 展˙望
    改變未來的種子,勇敢出走的新生代          
【撰稿:王心禾/編輯:吳孟羚】

緣起──青年回鄉學農

  本學期農青團團訓帶給大家有別於以往的感受,趁著今年暑假農青懷著對於農業熱血的心前往農委會輔導下由「迴鄉有機農場」主辦的「青年回鄉有機學農先期推動計劃」,讓有意願認識農業的有志青年,經政府提供此項平台,希望藉此吸引新一代的年輕人加入「學農的行列」。過程中以自身角度出發,體會農業各層面之應用;由於農青為本科出身,十分重視能出走校園探訪農業實際的面向,尋求一份能驗證所學所用的可能性;在此,因緣際會之下我們認識了「迴鄉」,與「嘉大農青團」──強調青年作主,學習自行生產SAF(Save And Friendly)之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經營方向,並讓舊有的休耕地活化──有許多相似之處,經過數次地洽談,分享我們共同的理念後,很幸運地翻開了「青年學農─校園深耕」的序章。 


校園深耕──築夢踏實 

  已於十月、十一月辦理兩次的團訓,主題分別是「打工換宿/手做蜜餞」、「四級產業概念之介紹/芽菜DIY」,報名對象以在校學生為主,課程安排主要為農場參訪分享、講師課、DIY體驗活動等,吸引年輕族群的參與,亦鼓勵青年能返鄉從農,以友善環境,謙誠的心看待現今環境,而嘉大農青團自創立以來亦持續地思索自身的定位,調整我們前進的步伐。 


大時代需明大是非 

  由於現今時代變遷,農業就業人口高齡化,台灣2014年糧食自給率僅三成三,目前全台農業佔國內生產毛額(GDP2%,然而進口糧食不間斷,本土生產的糧食卻有供過於求的現象,是以時有耳聞,穀價傷農,乃導致血本無歸的慘況。農業平均人口為62歲(農委會,2014年),面臨農業人口普遍高齡化,身為現代青年的我們又能為大環境做出什麼改變呢?這就是「嘉大農青團」存在的意義,鼓勵我們抱持著「為農而學,為農而研,為農所用的理念繼續走下去。


    曾經,有人問一位美術家:「你最好的一幅畫是什麼呢?」
   他說:「是我正要畫的下一張。」
   所以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腓立比書3:13
                                           



【↑2014/11/12為農青團11月團訓,舉辦於農藝系館4樓實驗室,活動圓滿順利,最後共同留下美好的身影。攝/王心禾

  
2014/11/12現場自製芽菜盆栽後由學生們自行帶回照料,經過細心呵護的小小芽菜苗持續地成長茁壯。攝/王喻漩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嘉大農青團簡介(Introduction to Farm youngers)

關於Farm Youngers

  ──臺灣農業,其實可以更好。

  國立嘉義大學農場青年團(Farm Youngers),簡稱農青團,成立於20144月,係由國立嘉義大學農藝系莊愷瑋教授所創立,帶著一群學生衝到嘉義大學後山開墾,以做為「活化農地」示範區。



農青團理念
  Farm,即農場,此乃象徵人類之具大規模、系統性之作物生產技術,而農青團進一步地期許,可以運用所學,將理論與應用結合,並且從中找出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之平衡點;Youngers,即青年,代表著活力、熱情、有理想,成員多由嘉義大學學生組成,縱然團員對於農業的看法有所不同,然而在農青團目標是相同的──安全農業,友善環境!


【↑後山農場開墾前(左上)與開墾後(右下)】
                  


農青團策略
實作理論兩邊抓
  農青有後山農場供團員實行制度化生產,累積實作經驗;此外,農青團有嘉大農藝系、名譽顧問做為學術後盾,團員揮灑汗水地同時,亦能發揮科學精神!

定期舉辦團訓
  農青團為了凝聚團員之向心力、提升其專業能力,每個月按期舉辦團訓,讓團員們深入了解產業,並且吸取專業知識。

例行召開團務會議
  隨著團隊運作步上軌道,農青團走向制度化。農青團不僅想培訓專業人才,同時亦想造就多元化人才──團員於團務會議皆有發言權、投票權、提案權,是平等而開放的討論空間,我們要的不是會「做」的匠人,而是敢想、敢做、敢於追求的能人!

每半年舉行一次全員大會
  有別於團務會議,全員大會更加盛大。主要是針對農青團的大方向、重大計畫進行討論與決策。



【↑農青團103學年上學期第一次團務會議】


農青三大社會責任
堅持推廣農業
  新石器時代翻開了人類生活新的一頁,農業從古至今,經歷了一萬多年,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怎麼到現代社會卻沒落了呢?農青團認為,臺灣農業不該只是這樣,也可以如同商業、科技業,是專業化、制度化的產業!

堅持生產安全農產品──SAF保護你我!
  慣行農法、有機農業之爭論在於農藥與肥料,而農青行中庸農法──安全農業。農青絕不噴灑化學農藥,絕不噴灑破壞環境之藥物;農青絕不過度施肥(即使是有機肥也不可過量),給予土壤適量的「標靶肥料」,絕不會讓後山農場出現土壤鹽鹼化!

  農青可以保證,從生產到行銷、農場到餐桌,絕對是SAFSafe And Friendly)──對待環境友善的安全農產品!



【←&農青團102學年學期所栽種之玉米
堅持讓大自然休假

  每到寒、暑假,除了農青們要回家修身養息,後山農場自然跟著放假了。這段期間要是看到後山雜草一片,可別誤會,不是農青們偷懶,而是發揮了農青的精神:我們要的很簡單、很剛好,就是自然。


農青團之未來展望
培育兼具學術與實務之農場青年
  農青期望成為農業未來人才之搖籃,當團員投入社會工作,可以發揮所學,為農業盡份心力,回饋於社會──農青的心很大,從不想單純地做個學校社團,而是不斷地傳承精神的組織。

成立資訊交流平臺
  農青不單想在現實面發展,未來欲於網路建立交流平臺,提供農業各方面的諮詢。


為臺灣農業帶來新的思維

  農業到底要走往何方?臺灣農業走向精緻化,與自然的關係卻漸漸緊繃──地層下陷、土壤鹽鹼化等等,難道農業勢必與自然為敵嗎?農青於安全農業道路上,仍在摸索,仍在嘗試,期盼當農青羽翼豐滿之時,臺灣農業已是百花齊放,一片向榮。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96/97年高考三級 作物學 甘藷參考答案

簡述甘藷有關問題:(96)

(1)影響甘藷塊根形成因素。
A
  (1)品種和優良苗的選擇
  (2)土壤溫度在21-29度,日照充足、降雨量均勻,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60~80%之間,土壤通氣性良好,且土壤中含有適量氮、磷、鉀要素,而其配合量適當時,此不但可增加形成層細胞分裂,而且還有利於光合作用之進行和光合產物分配向根運送,容易形成塊根之效,且塊根形成早,所形成之塊根個數也較多。

(2)台灣目前重要栽培品種。
A:台農57(產量最多的品種)、台農66(食用紅心甘藷品種,含胡蘿蔔素高)、台農68(適合食品加工製餡及油炸物)、台農72(適合做烤薯)、台農73(紫肉甘藷品種)、桃園3號、葉菜用品種(桃園2號和台農71)

請回答下列甘藷相關問題:(97)

(1)台灣甘藷之生產及品質以哪一季種植最佳?優點為何?
A:台灣甘藷的生產時期集中在秋裡作,約佔41%,主要產區在嘉南平原,其次為夏作佔29%、春作佔17%,冬作13%。發芽需要15度以上,生育期間最適溫度為20~30度,塊根形成的最適溫度為24度,最適日長12~13小時,最適降雨量為400mm

(2)目前甘藷優良特性退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
A:甘藷為無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病毒病,將隨後代種苗蔓延影響產能至鉅。要生產品質佳且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甘藷產品,除注意品種的選擇、栽培環境與管理技術外,建立優良甘藷種苗的繁殖制度更為重要。目前甘藷以先端苗為繁殖體,故其著重在品種純度、新鮮度、健康情形(罹病蟲害之程度及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幼苗生長勢強等條件。以現行田間作物相繁雜及病蟲害發生頻繁之情況下,加強甘藷種苗品質之檢查及管制為必要的手段,其目的乃是透過繁殖制度建立及種苗檢查等方式,使農民得到品質優良之種苗,使育苗及田間管理容易、生長一致,產量豐富,以免良莠不齊及防止病蟲害之蔓延。
現行之甘藷健康種苗三級繁殖方式如下:
(一)原原種圃之建立由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負責,以甘藷莖頂生長點為材料,經熱處理後利用組織培養方式,培養4~5個月後,將培養出來的無病毒苗進行種苗相關病毒檢測工作,確定為無病毒之種苗,再進行大量繁殖,於一個月後移出試管進行健化處理,出苗前申請檢查合格後,作為原原種苗供應設置原種圃使用。
(二)種苗改良繁殖場將原原種苗種植於網室內。
採種圃由需苗單位(縣市政府)自行尋找農戶負責設置,採種圃需價購原種苗種植。

想知道嘉義後山(阿里山)的土壤風水嗎?

阿里山地形序列之土壤分布

開講人為土壤界的詹惟中:屏東科技大水土保持系 簡士濠教授 

()平地沖積新成土
主要形態特徵類似北門車站附近之溪底寮與竹崎車站附近之低海拔土壤樣體,其位於低海拔且較為平緩的平地,土壤化育早期應該位於河流沖積地上,經過河流的沖積作用而慢慢堆積成現今之土壤,而沖積土主要土壤性質特徵為:土層底部具均質細砂質地、土層連續堆積、土壤剖面有機碳含量與深度趨勢變動不規則。

()山坡地新成土
阿里山山區地形陡峭,年降雨量高(~2600 mm/yr),崩坍頻繁,導致較陡峭坡地之土壤多為崩積土壤,土壤厚度通常亦較為淺薄,主要土壤性質為:各層土層均含有不均質粗顆粒石礫、土壤構造不明顯、土層質地變異不大、有機碳含量於剖面中分布變異大。

()山坡地弱育土
由於台灣山區地形陡峭,土壤沖蝕作用旺盛,導致山坡地土壤化育作用較弱,土壤厚度較為淺薄,有些地區甚至容易發生崩積現象(Pedon 2),而山坡地弱育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土層下部含有不均質粗顆粒石礫、土壤構造不明顯、土層質地變異不大、有機碳含量隨深度遞減。

()高山地極育土
此類土壤為阿里山高山地區主要的土壤種類,受到強烈降雨之影響導致淋洗作用強烈,強烈的洗入作用造成土壤黏粒以及鐵物質明顯地洗入下層土層,形成土壤洗入層呈現紅黃色之土壤形態(Pedon 3),而部分淋洗強烈之地區更會發育出明顯之洗出漂白E層,而高山極育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洗入層(Bt) 黏粒含量增加明顯、低pH值、低鹽基飽和度、土層厚實且含石量低。

()高山地淋澱土

主要之風化作用為淋澱化作用(podzolization),所謂淋澱化作用意指有機物質與土壤中之鐵(或鋁)物質形成錯合物,隨著淋洗作用到達洗入層堆積的現象,通常必須存在於冷涼潮濕以及豐富的森林植被下。典型的淋澱化作用會導致土壤洗入層呈現暗紅棕色之土壤形態,由於台灣地區土壤質地較為黏重,水分移動較為困難,因此要化育達淋澱土之條件較為不易,因此此類土壤僅出現於部分地勢平坦的區域,而高山淋澱土其主要土壤性質為:洗入層有機碳含量明顯增加、低pH值、低鹽基飽和度、通常具有明顯且厚實之灰白色洗出層。

 圖一、阿里山沿線各剖面位置 (黃色圖釘標示處)


3. P-3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3土壤樣體位於台18線道34 K附近,海拔高度為300公尺,採樣點附近植生為低海拔闊葉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岩,土壤化育程度微弱、含石量高,屬於新成土。土層厚度約9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A1C2C3C,土層15公分以上為礦物質層(A),其下則為39公分厚棕黃色(10 YR 6/6)以及43公分厚暗黃棕色(10YR 4~6/6)之崩積層(1C2C)90公分以下則為母質層(3C)。土壤質地皆為砂質壤土,土壤構造方面A層為團粒狀及稜塊狀構造。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圖。


















圖二、Pedon 1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4. Pedon 2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edon 2土壤樣體位於奮起湖車站附近,海拔高度為1000公尺,採樣點附近植生為竹林-針闊葉混合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頁岩,土壤化育程度弱、土層淺薄,屬於弱育土,土層厚度約5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OeABwBC,土壤表層為5公分厚之有機質層(Oe),其下緊接著為土層20公分之礦物質層(A),由於該層厚度大於18公分且呈現暗色特徵(色值、色度<3),此外亦有良好之團粒狀構造,因此可歸類為黑瘠表育層(Umbric epipedon),為該地區具有代表性之特殊土層,黑瘠表育層下則為20公分厚棕色(10 YR 4/3)以及30公分厚暗黃棕色(10YR 4/4)之變育層(Bw)40公分以下則為變育層與母質層之過渡層(BC)。土壤質地A層為砂壤土,Bw1-2層則為壤土。土壤構造A層為明顯的團粒狀構造,Bw層則為稜塊狀構造。Pedon 2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所示。




圖三、奮起湖站Pedon 2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5. P-5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5土壤樣體位於台18縣道74.3 K處,海拔高度為1600公尺,樣點附近植生為台灣杉及闊葉林混林,排水良好,母質為砂頁岩,受到阿里山地區強烈降雨特性之影響,淋洗作用旺盛、土壤快速且強烈風化,在現地可觀察土層上部出現洗出層(E),下部則出現明顯的黏粒洗入層,定義為黏聚層(Bt),屬於極育土。土層厚度約130公分,土層剖面層序為O/A-EBt1Bt2Bt3,土壤表層為25公分厚之有機質與礦物質混合層(O/A),其下緊接著為兩土層25公分厚暗棕色(7.5YR 5/8)之黏聚層(Bt1Bt2)75公分以下則為變育層與母質母質層之過渡層(BC)Bt1-2層為黏壤土,土壤構造則皆為稜塊狀構造。土壤樣體植被地形照片與剖面形態照片如下圖所示。



圖四、台18縣道74.3 KPedon 3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5. Pedon 4土壤樣體之土壤樣體形態與環境因子

Pedon 4土壤樣體位於祝山支線鐵道1.8 km處,海拔高度2370公尺,坡度5度,坡向西南方(240),排水良好,土層厚度約75公分,植被為台灣杉及芒草,母岩為砂頁岩。土壤剖面層序為O-A-E-Bt1-Bt2-CP-5土壤樣體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見圖五。土壤表層為一層有機質層(O)與一層暗色礦物質層(A),其下則為一層漂白層(E);在漂白層下方有兩層黏聚層(Bt1Bt2)與母岩層(C)。土壤質地A層為壤土(loam)E層為砂質壤土(sandy loam)Bt1層及Bt2層為黏質壤土(clay loam),黏聚層皆有明顯的黏粒增加,此表示此土壤有著相當程度之化育與強烈的淋洗作用。土壤構造在土壤A層為團粒構造,E層屬於整體狀,Bt1層及Bt2層則皆屬於稜角塊狀構造。



圖五、祝山支線鐵道1.8 km(P-5)土壤樣體之剖面形態與植生照片。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101年高考三級 土壤學 土壤腐植質參考答案

Q:何謂土壤腐植質(humus)?如何形成?在農業上有何重要性?(20 分)

    土壤有機質可依其腐植化的程度分為不易分解穩定的腐植質易分解不穩定的非腐植質兩部份,而腐植質是屬於已經微生物分解或部分分解,並因土壤不同理化特性的作用條件下再聚合轉化成短時間不會再快速降解的形態,無固定分子量與構造的非水溶性大分子的有機質,外觀為黑色或黑褐色,有巨大的表面積與表面電荷,是土壤長效的有機質,能促進土壤團粒穩定,增加土壤CEC,可提升土壤保水保肥特性,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故土壤有機質對土壤理化性質與肥力的影響,主要來自於腐植質的作用。

   「腐植質」是從腐爛分解的物質中,再組合聚合成大分子量的化合物,腐植質因聚合物質及年代的不同,所聚合的物質之特性也有差別,一般常依萃取溶解的特性分成三種內含物:「腐植酸」、「黃酸」及「腐植素」,所以腐植質對土壤的影響會受腐植質組成比例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目前台灣農業多為慣行農業,長時間額外添加化學肥料,若是可以妥善的利用有機廢棄物,可將植物的殘株或栽種綠肥等進一步的經由腐植化形成腐植質,成為土壤中長期的有機營養,除了可以避免額外添加肥料,更可以讓營養元素再回歸於土壤再次利用,達到永續農業栽培。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嘉大農青團 傳承KANO 扎根台灣 看見農業大未來


嘉大農場青年團 總召 農藝學系研究生 黃淑君
    身為嘉義大學農藝系的一份子,始終感受到自己對台灣農業發展有著一股莫名的執著與衝動,直到最近KANO電影上映,迴響不錯,而我亦深受影響,走進電影院,去觀賞這部以嘉大前身於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為背景的電影故事。姑且不論故事內容是棒球還是農業,抑或是要告訴我們不念書的小孩就只好去下田、打棒球。此時的我,隨著KANO故事搬上大螢幕,如同對棒球的熱血,勾起那份對農業的執著與篤定。目前,台灣農業發展隨著消費者取向的多元化,整體農業因應需求的供給面不斷擴張,不再只是單純糧食地供給,而是生活品質與文化素養的昇華;對於一個青年投入農事的動機,不僅是只有糊口,更是傳承前人農耕智慧與延續農業歷史的一份熱血;在課堂上學習的我們,亦不斷地從師長的授課過程中,感受到農業之於台灣,就如土壤之於田裡的作物──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這都會是支持這塊土地永續經營最堅強的支柱,我想這就是我在嘉大這幾年的學習所領受到的KANO精神吧!
  在這樣蔓延世代交接氛圍的時刻,政府雖然逐漸釋出鼓勵青年從農和農地活化等重大政策,但一名農科畢業生又能真正做些什麼呢?我思索著,手邊和腦中只有無數的學理與觀念的堆積,而眼前又充斥著驚悚與不解的環保和食安問題,農業就像被夾在三明治中間般地無助與無奈。問我「嘉大農場青年團」是如何成立並開始參與嘉大後山農場的管理工作,我想應該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的催化,以及和我一樣傳承自KANO特有農業熱血的這一群同學們的傻勁。
  從今年年初,知悉校長在教學卓越計畫中積極推動「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合性課程,從進入嘉大開始,無數的課堂學習已讓自己忘了農場該是如何的一番光景;雖然每天在餐桌上吃飯,腦中卻思索不著真正農場的味道。我們的農場在哪?我們希望的農場是什麼樣子?我們希望餐桌上的佳餚是從什麼樣子的農場生產出來的?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開始一步一步走進農場。在校長號召下,農學院火速積極規劃蘭潭校區的後山農場,以做為推動休耕地復耕輔導的示範基地,而我們這群懷抱憧景與傻勁的青年們,便自告奮勇答應參與農場的生產管理工作,就這樣寫下了嘉大農青團的序章。
  在參與後山農場工作的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看到了田間綻放的向日葵,象徵著農地活化第一步的欣欣向榮,緊接著是約一分地的玉米田收成。農青團的伙伴們運用網路行銷和檢驗技術,提供超甜玉米的食用安全保證,並受到消費者的認同與信賴,甚至還有遠從台北來的訂單;不僅讓所有伙伴感受到田間辛苦和汗水換來的肯定與成就感,更讓大家了解到如何調節生產與銷售對農場經營的重要性。農青團為造福校內師長同仁,之後也將不定期鮮採安檢合格作物,第一時間送往行政大樓進行傳統方式叫賣,希望大家能不吝為我們農青伙伴打氣加油。後續,農青團後山農場所產出之作物,將以先檢驗再販售的安全承諾,逐步塑造嘉大後山農場的專業口碑與品牌信賴,並期盼嘉大農青團的熱血青年們,都能成為打造台灣農業大未來的一股清流。
  近日,農青團小小的農場學習心得,受到邱校長的肯定與慰勉,並期許農青團透過參與後山農場的土地活化,從而了解農場到餐桌的過程,再經由思索如何解決日益嚴重的食安問題,進一步創造農產加值的新契機。接著,後山農場也將會進行亞麻的栽培生產,並推動優質後處理與加工技術的導入,相信透過這樣的學習模式,能讓同學從學習中自然融入農業的發展現況,畢業後也可立即接軌就業市場。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101年高考三級 土壤學 成土因子參考答案

一、列舉影響土壤形成之五大因子並分別說明其如何影響土壤之形成。(20 分)
1.氣候:
氣候能直接影響植物、動物與土壤,植物能影響接近地表之土壤、動物與氣候,動物在土壤發育上擔任很重要的任務,而土壤之類型也影響存在於土壤中動物,及生長於土壤中之植物亦會受動物影響。最後氣候經由風化作用而影響岩石,在時間的歷程中,首先風化的岩石成為土壤的一部分,接著接受繼起的成土作用過程(Soil forming processes)
水分關係為氣候作用之一部分,並可顯著影響土壤化育(Soil genesis)之程度。在濕潤地區土壤發育皆遭受劇烈淋溶,並生成與在乾旱地區生成之土壤完全不同的剖面。
溫度之影響於土壤生成是經由其影響及於岩石與土壤物質之風化速率。

2.生物:
植物影響於土壤生成與發育,通常經過下列幾種方式:
(1)改變微氣候(2)經由其落葉枯枝落在地面上或死亡根群組合在礦物質土體內(3)自深層土壤中轉移若干元素至上層(4)減低侵蝕而有利於土壤生成,與穩定土壤構造等。
較高等動物與人類對土壤生成之貢獻,大約經由下列幾種方式而達成:
(1)混合無機物與有機物(2)輕鬆土壤(3)協助有機物之分解與(4)經由各種土壤管理與保育方法以維護及改良土壤。
微生物可以協助岩石風化與有機物質之分解,亦可單獨{在自然草原下發育之土壤內含有繁茂,非共生氮素固定菌(Azotobacter)趨勢}或聯合植物(最常見之例為豆科植物之共生根瘤菌)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的肥力。

3.母質:
母質一般是指非固結物質,並由此發育成為土壤剖面者稱之,故不同於基岩(Bed rock)。換言之,即當岩石接受風化作用後可造成岩石碎屑,造成之岩石碎屑如與現存之土壤有直接關係,其方為該土壤之母質,此時該造成岩石碎屑之過程亦是土壤發育之第一步驟。

4.地形:
地形影響及於土壤發育,皆透過水濕侵蝕、溫度關係與植物覆蓋等的影響。
水濕關係。降雨至地表在陡坡處會發生逕流,在低漥處會發生匯集,由此結果陡坡上土壤接受較少量水分,在低漥地較之平坦地可接受更多之水分。常見之現象,在相同之氣候與母質情況下,陡坡地上發育之土壤,僅有一薄的AB層,在平地與低漥處可發育成較深厚之土層。此當由於陡坡地上表土之快速侵蝕僅有少量之水向下層流動的關係,大多數森林土壤,特別是在灰壤區,常見有風倒樹根掘起或其他原因而造成微地形特徵,在該微地形處,每可發現於低窪處因較濕潤,故較鄰近隆起而較乾燥者,灰化作用(Podzolization)進行較為迅速。另一方面,如過土壤中水分量過多,排水不良,則似可創造有利於地下水灰壤或半沼澤土發育之環境。一般所謂之正常土(Normal soils),通常皆發育在有良好排水緩起伏地上,而非在十分平坦地上。
侵蝕作用。理想之土壤發育環境,為侵蝕必須要保持與土壤發育之速率約在相等之狀態下。
溫度。在北半球,南向與西向坡皆較北向與東向坡為溫暖,此一事實可影響風化作用與常亦可造成植物群落或區系之組成分及密度的不同。

5.時間:
土壤發育所需要時間長短,依氣候情況生物情形母質種類與地形概況等而決定之。土壤體(Soil body)發育達到與其環境接近平衡狀態所需之時間,首先決定於基層(Substratum)之最初情況。例如土壤直接自基岩(Bed rock)發育,則必須要較長之時間;倘土壤發育是開始自母質(Parent material)則可縮短時間。因為正常情況,聚積母質所需要時間常較之接續自母質發育成為土壤剖面所需要的時間為長。
以濕潤溫暖植物生長繁茂地區與乾燥寒冷植物稀少地區比較,前者必速於後者。
另外,地形可影響侵蝕與堆積作用,因此對於土壤年齡有很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