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後山是我們的天地,瓢蟲是我們的朋友,農業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是──嘉大農青團。WE ARE FARMYOUTH.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2016「夏耘」農村草根訪調營隊 開放報名★ 2016.05.21

「夏耘」農村草根訪調營隊 facebook 活動網頁連結處

內文摘要:

台灣農村陣線自2009年起,於每年暑假期間辦理「夏耘」農村草根訪調營隊,強調知識與實踐的並重,透過第一階段的三農知識建構第二階段的農村田野訪調第三階段的成果分享與交流田野的實踐上捲動了一波又一波台灣的「農藝復興」。
  今年「夏耘」將以台灣的中心南投埔里作為學習的基地,透過五天的第一階段學習課程,作為第二階段深入農村社區訪調的前期教育訓練。課程內容不僅認識所在地埔里的農業背景,更可了解台灣農業的發展脈絡,農產作物的經濟價值,更包含了農村文化與地方紋理、也是社會安全網的一環、飲食安全的基礎。輔以實際的田野調查倫理與方法,協助學員面對自由貿易之下的農業發展應該如何因應,讓學員能在深入地方之前,心中仍然有宏觀的視野。
  第二階段的各地訪調,則以地方組織團體為主,規劃各地訪調主題,並配合各地訪調點的需求與條件,開放天數、人數不等,形式不拘的各類農村訪調。學員須至少擇一地訪調,並在一階課程中參與分組,分組討論產出訪調前的規劃,並於南投埔里等鄰近農村社區做田野的實習並修正訪調計畫,於一階課程的最後一日做分享與討論。在一階與二階課程之間,各地訪調點與訪調小組將做事前的聯繫與規劃,以利在二階訪調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有效的田野內容。最後收斂個人的訪調紀錄,以文字或錄像等形式不拘作為成果,並於第三階段配合屆時的「彎腰生活節」同時發表,作為階段性的成果。後續將由陣針對夏耘一至三階段的成果做彙整、紀錄與出版。>>> 加速田野調查的腳步,有助更新地方發展。


[主辦單位] 台灣農村陣線
 [協辦單位] 籃城社區發展協會、籃城好生活、穀笠合作社、暨南大學人文學院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土拉客、有田有米工作室、無負擔農場、老寮Hostel、Valai農創店、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司、巴布薩音像故事農場有限公司、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保鹿運動協會、彰化縣溪州鄉公所、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發展協會、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彎腰農夫市集、豐饒的土地、和煦的陽光、潤澤雨水、清新的空氣、辛勤的蜜蜂... ...

[時間地點]
【第一階段】7月3日~7月7日;南投埔里籃城社區
【第二階段】7至9月間;宜蘭員山深溝、新竹峨眉、南投埔里籃城、彰化鹿港、彰化溪州、雲林水林、台南東山、高雄美濃
【第三階段】10月;台北
 
[對象]18歲以上具有好奇心與學習心的青年、中年、壯年、輕熟年⋯⋯
[名額]50人
[報名費]新台幣3,000元 (不含保證金)
若您有特殊經濟狀況,請於填寫報名表時註明,我們將會斟酌處理。
[保證金]新台幣1,500元(完整參加一、二階後退還)
[報名方法]
即日起至6月10日止,;
6月14日以前公佈正、備取名單
6月20日以前繳交報名費及保證金,即完成報名程序。


 p.s 農青小舖站長補述: 未來的嘉義大學農場青年是否有興趣投入? 紮穩農藝的基礎於上?


【第一階段】
時間:7月3~7日;地點:南投埔里籃城社區
〖精彩課程〗
★從台灣的中心認識農村★
吳宗澤(穀笠合作社創辦人)
★台灣農業的前世和今生★
鍾怡婷(成功大學人文社會中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博士後研究員)
★一百種農地流失的方法★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溫仲良(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
★農業不只是農作物而已★
吳勁毅(台灣城鄉發展學會理事長
江昺崙(溪州鄉公所秘書、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踏進農村田野的第一步★
蔡嘉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自由貿易要T誰的PP★
陳平軒(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
林秀芃(苑裡掀海風成員)
〖搶先預告〗
★地圖王探險活寶★
★眼花撩亂選修課★
★田野實習試看看★
★咚吃懂吃趴踢耐★


 
 
【第二階段】
時間:7~9月間(由各地訪調點與學員協調);
地點:全台各地自己選
★宜蘭員山深溝村★
深溝村支持了許多對農村抱持夢想的青年,在地的老農則是默默支持這一切友善土地的生活得以實踐的支柱。在雪山隧道通車之後,農地佈滿豪華農舍,在面對這樣農地流失的困境與外來威脅,宜蘭新農如何與老農攜手共同捍衛宜蘭的農地與農村價值。
★新竹峨眉★
展哥和依萍姐回到老家,接下上一代的農業,自發性地以有機、無毒概念,利用稻鴨共生的管理方式,種植能讓同桌的一家三代吃了幸福的稻米。從這個期待能夠提供社區友善農業的無負擔農場出發,我們要去認識峨眉一直存在的茶和柑橘產業。
★南投埔里籃城社區★
鄰近暨南大學的埔里籃城近年群聚了一群青年進駐在社區裡,他們不僅在這個小農村裡生活,也嘗試自己種作,並且串聯了鄰近的年輕的從農工作者,互相分享、彼此學習。但這些青農在農村裡又有什麼旁人不可見的實踐與兩難?
★彰化鹿港★
頂番婆從民國40年開始,就以「家庭即工廠」的方式,漸漸形成產業聚落,堪稱是台灣黑手產業的縮影;但頂番婆也代表了農廠不分、違章工廠林立,良田遭到污染從沒停止過。這究竟對包夾其中的農田帶來多大的威脅,鹿港的農業又該如何面對?
★彰化溪州★
溪州鄉推行了「幼兒園在地食材計畫」,這些在地生產的農作物終於得以提供在地的消費,但每一樣作物背後所代表的農業文化脈絡卻難得被好好梳理。但農作物從來不只是一種作物而已,它背後所承載的農作技能、人際網絡等等,都是隱藏的文明與知識。
★雲林水林★
水林有一群熱血大叔組成復耕團隊,靠著勤奮學習與不受傳統束縛的實驗精神,復耕水稻、玉米、地瓜、黑豆等雜糧糧食作物。最近還開了土香小農直營店。這段中年返鄉、學習友善農法、自產自銷的經驗,是否可能成為台灣小農復興運動的起點?
★台南東山★
「加減誠儲果樹股東俱樂部」以消費者認養果樹的方式,支持「五酷山農團」的農友減藥栽培,這群想要嘗試環境友善農法的山村果農,以種植龍眼與柑橘為主。環境友善農法這條路並不好走,有了相互陪伴的力量,會讓彼此更堅定踏實地向前走每一步。
★高雄美濃★
台灣盜採砂石的問題已存在超過20年,盜採後所遺留的坑洞、回填時所使用的廢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及公共安全危害,優良的農牧用地的流失、農業生產環境的汙染,盜採砂石後所遺留的坑洞,也形成舉世罕見的「農地大峽谷」奇觀。
 
【第三階段】
時間:10月的某一日(暫定);地點:台北(暫定)
配合「彎腰生活節」的一日分享會,絕對給大家足夠的舞台好好發揮,聘請前輩高人來指點幾招也一定不會少,細節規劃中,敬請期待!
☆☆☆Are You Ready ?☆☆☆
報名請洽〔http://goo.gl/5nCQfF〕,
最新消息請follow「台灣農村陣線」Facebook粉絲專頁,
若有任何問題請洽taiwan.field@gmail.com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田間-最真實的原貌】2016.05.11

撰文/田字草
2016511 天氣 陰時多雲,嘉義地區下午下起了傾盆大雨,

時間來到近五月中旬,時序演進過程中,人事物開始交替,嘉大後山的地瓜田整地了,月底大一實習田區的農作物將準備成果驗收,下過雨後大自然聲聲入耳,迴盪於場間,泥濘不堪的泥巴,蛙與蛾食物鏈的關係,才是萬物生存的依據。


圖一.石泥堆砌成的磚牆,是農青親手以搬運車運載於此,卸載而成。
                                                                                                                                                                                                               攝影/田字草

                                                                                                   圖二.農地搬運車用以搬運農地資材及農產品。
                                                                                                                                                                                                                                                                     攝影/王泰崴
                                                              

【大自然的聲音】影片錄製/楊志龍
                                       

 圖三.下過雨後,泥濘的土壤,是大自然
最真實的原貌。
                                                                                                             攝影/楊志龍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母親的好眼力-挑菜撿菜-挑選地瓜葉】2016.05.08

撰文:田字草
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祝天底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走到菜市場看著未經包裝的地瓜葉,媽媽們是如何做挑選的呢?
這邊給大家挑選地瓜葉的小指南:
1. 葉片翠綠,無腐爛或泛黃的地瓜葉,表示還新鮮。
2. 莖的纖維不可太粗,可用手折一小段,折不斷表示太老,咬起來會不易咀嚼。
3. 蔬菜的保鮮最好是在乾燥狀態,還未用水洗過的,保存期限較長,太潮溼的空間,易腐爛。

4. 保存葉菜類,避免用密封塑膠袋,可輕輕打結不需綁死,可透氣,又不易乾萎。

  圖一. 2015.05.08 地瓜田整地後照片 ,今年(2016)實習田區

提早採收,約在4月時整地。 

   

                      

                                圖二.2015.09.25 後山二期作種地瓜

                            2016年5月5,同樣我們再次栽種新的 一批地瓜藤。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田編亂語-發想-眼前與農業背後的故事-01】2016.05.06

肚子餓時,該是逛超市補給TIME,尋遍著貼有特殊貼紙的蔬菜,聽說有貼貼紙的好像比較好,聽說是比較有保障的樣子?

回到家,看了又看這包小白菜,上面寫者TGAP 產銷履歷農產品,上面還有追溯號碼及驗證單位、就連是誰種的(生產者)?地址、電話、大大的QR CODE皆有,如果我吃了有問題,不就可以打電話找他了嗎?

趕快吃,快快長大吧!孩子


經田編考究於網頁中,才明白TAP是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Traceable Agriculture Product)的縮寫,中間是G代表意涵為Good product,期許消費者採買農產品時,見到此標章能夠安心、信心及放心。

  圖一.新鮮放置架上的農產品,是農民的支柱,請以消費支持,讓農民有勇氣及意願
跨過門檻,加入產銷履歷制度。
      


不要讓您的消費者主權睡著了

有生產履歷的小白菜,
是經過嚴謹的風險管控制度,
「生產者的辛勞,使消費者能吃的安心」。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呼叫妙博士-水田危機SOS> 特集 發佈日期:2016.04.22


豔陽高照的某日,聽聞妙博士的小助理為了來瞭解水田生態而前往至嘉義大學水稻田,尋遍一位土壤研究專家,到底水田中有什麼秘密呢?妙博士小助理為何需特地前來此拜訪呢?讓我們一同娓娓道來水田內藏有什麼秘密吧!


為什麼水稻田要淹水?
水稻田,有充足的水源,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都可以提昇。
淹水後,水田可防治病蟲害及抑制雜草的生長,以便於農民的管理。

為什麼水田可以儲水?
水田的土壤剖面分成上下兩層,其構造與型態,是完全相異的,上層為較舒鬆的地帶,有許多孔隙,具有儲水的功能,下層為緊實如同石頭的構造,可阻隔水往下滲漏。

水田除了可以種植水稻外,還可以種植什麼農作物嗎?
在台灣水田除了可以種植水稻外,還可以種植荷花、蓮花、菱角、筊白筍、芋頭,具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

自組成一個水生生態系,動植物種類都相當豐富
水田的栽培管理,為了要提昇水稻的產量,抑制水田中的雜草、病蟲害,農民通常會大量施用化肥、噴灑農藥及除草劑,危及水田的生態系,青蛙、小魚、小蝦,族群會越來越少,包含依賴小昆蟲、小動物維生的鳥類,也因此受害。

水田是生態的僻護場所,還可以調節氣溫
水田的功能:
1.    維持自然生態的循環
2.    調節氣溫
3.    糧食生產
4.    提供水田溼地的棲地
5.    儲存水份
6.    降低地表溫度,夏天,水田地區會比一般農業地區溫度低於三度,
相對都市地區更是多達七度。
7.    水稻在行光合作用時,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對於淨化空氣有很大的貢獻。
8.    一年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量達490萬公噸。
     
維持水田的生態系,是重要的使命

水田除了提供經濟所需,更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透過環境友善的方式,提供民眾能夠認識農村的生活方式與型態。

再次感謝慈濟大愛電視台呼叫妙博士團隊的專訪。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What’s upland rice?  什麼是旱稻(陸稻)?


旱稻(Upland rice)又稱陸稻是早期原住民栽種於山坡地或旱地,排水良好、未有表面水份累積的地區。

旱地(Droughtland),一般認知,通常是坡地具有侵蝕現象,土壤具有物理性質(physical)化學性質(chemical)的差異,在現今一些貧窮的地區,未能負擔起化學肥料(fertilizers)的施入及添購,使旱稻在不利環境情況下呈現能夠足以穩定產量的糧食作物,對於乾旱的耐受性(tolerance),低產傾向指標性施入肥料及補足灌溉用水。
原住民的文化歷史資產,建構了台灣相當富有特色的足跡。


參考資料: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嘉大農青團 1/20 IN大有社區 (下) 【撰稿者: 許馨方/編輯:王心禾】




  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我國的慣行農業又 著重於施以重藥、重肥,大量使用農藥與肥料,套句台語就是「吃重鹹的農業」,長期下來,衍生出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與環境汙染問題,亦趨嚴重。為了讓社區居民吃得安心,吳女士等村民引領社區,踏出了以自然農法耕作的第一步。人力分配由社區農事經驗豐富的年長者耕作,其餘像是把關的工作,則是交由年輕人來負責。



                                                              圖一. 【金碳稻田】踩著一片稻稈的農地,感受農田無限生機。

附註:大有社區採用攝氏500度的中低溫下進行。
  其間過程自是辛苦,於10年的轉型期中,光是宣導不用化學資材,就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因施行無毒耕作所造成的病蟲害、雜草等因素,導致稻作收穫的產量往往只有施以慣性農法的一半。




「不使用農藥,一切取自大自然」

  村民縱然面臨種種難關,也絕不輕言放棄走無毒農業這條路。除了田間作業,社區也加強基礎建設,於環境整理方面不遺餘力;村民共餐提倡環保,共享能「省水、省電、省廚餘」;推動社區營造、食農教育,讓老人活出價值、活得有尊嚴,年輕人為社區注入新活力,凝聚社區向心力。

  耕作的過程中,為了讓土壤回到最自然的健康狀態,吳女士透過學界、參考文獻(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1100)得知「生物炭」於農業界可以改良土壤,加上可利用整理環境所剩餘的木材等廢棄物作為原料,就此與生物炭結下了良緣。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嘉大農青團 1/20 IN大有社區

嘉大農青團 1/20 IN大有社區   

                                                                                                                                                          【撰稿者: 許馨方/編輯:王心禾】


         「環境保育意識抬頭、食品安全問題延燒~

                                                                                                                                                             位於彰化縣埔鹽鄉的大有社區,
                                                                                 據說有項全台首屈一指的技術                                                                                                            ──「生物炭」   
                                                                                                                                                                                         

    是一種碳含量極其豐富的木炭,為枯枝等植物性廢棄物在低氧的狀況下進行熱裂解而,熱裂解使用的溫度從攝氏300度到1200度皆有,製法參照美國的獨門技術,原料以重量單位(不限以樹枝,不採用稻稈),置入生物炭爐以悶燒的方式製成,其孔隙有益微生物依附其中,從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並鎖住碳元素,使土壤變得肥沃,利於植物生長。
到底何謂生物炭?與社區特產「金碳稻」
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且聽大有社區協會的理事長吳素秋女士,
娓娓道來……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農青參訪心得

                                                                                           【撰稿者: 楊宏軒/編輯:王心禾】


    一月二十日參加了農青舉辦的戶外參訪,這次參訪的行程在彰化縣,恰好是我的家鄉,首先,我們來到了位於埔鹽鄉的大有社區,社區內環境十分寬敞整潔,有馬賽克壁畫和外型特殊的小涼亭,當進入教室後,吳理事長為我們介紹大有社區的發展歷程,大有社區起初實行有機農業,但產量品質並不理想,在透過專家經驗的傳承下施用生物炭後,發現水稻的產量、品質大大提高,於是進而向許多對此領域的教授們請教後得知,生物炭能增加土壤孔隙及保肥力、保水力促進植株根系生長空間,被大有社區稱為「奇蹟」。

 

  感謝吳理事長用心的為我們解說生物炭的妙用,接著兩位大哥帶我們實地走訪大有社區,沿路走來,眼觀台灣形狀的風水池、古厝、壁畫,直到映入眼簾的是-施用生物炭的農田,土壤顏色果真不太一樣,呈現灰黑色,當我們踩上去時,明顯感覺到土壤較一般土質鬆軟,社區內也養鴨、雞等家禽負責吃水田裡的福壽螺,抑制雜草生長,真可謂之自然農法。


  參觀了社區的溫室及生物炭爐,我們明白到製作生物炭的過程須隔絕空氣,才能得到最後的產物,生物炭能將二氧化碳固存,吸收空氣中的雜質並且淨化水質,有利於大氣循環,經導覽人員引導來到了終點站-公車站牌的柑仔店,看到了商品化的「金碳稻」,不論在教室中還是田間,經過討論的過程歷歷在目,可以時而發問求證所學,參與氣氛熱烈。


  接著來到明道大學,莊老師之前服務的學校,由陳老師,為我們介紹,明道大學擁有12公頃的農業用地,範圍相當大,與我們後山面積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而且明道農場也有通過有機驗證;幅員廣大的農田,自然也不同於我們所採用的人工作業,須直接以機械化運作才能有效率的完成農務,也讓較少碰到這領域的我耳目一新。除了遼闊的露天農田,陳老師也帶我們參觀溫室,有控制面板,動根手指就能全自動控制硬體,甚至還有溫度濕度監控系統、即時拍照待在辦公室就能遠端監控,見證現今農業朝向科技化發展。最後陳老師也為我們介紹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其走向也跟我們農藝系有所差別,如莊老師所說,明道大學能有如此規模,真是令人佩服。


    吃完午餐-北斗肉圓後,來到老師親戚所經營的花卉栽培場,農場負責人黃先生主要為溫室栽培,種植洋桔梗,外銷日本或供內需,在長期栽植後,曾碰到土壤快速鹽化的問題,幸好,在這方面,莊老師過去也提供給黃先生相當多實質有用的意見與處理方法,現在也種植玉米及雞冠花,兩者不僅皆能吸收土壤中多餘沒被利用到的肥分,前者能拌入土中成為有機質,後者則能賣出成為一筆收入。黃先生也介紹洋桔梗的特性:當主莖不夠長時,將花苞摘掉就能使其繼續生長;花苞生長出來後若溫度過低,會自然消掉,呈現不開花等現象,其中黃先生也補充提到花卉貿易方面的重要性。

  接著參觀另一位大哥的溫室,大哥主要以盆栽栽培多肉植物,場內有各式各樣的種類如:景天科、仙人掌科,種類繁多,也向我們介紹胴切及葉孵,其他還有火鶴、粗肋等許多品種的盆栽,粗肋草能根據紅色出現位置不同作為品種區分,需要至少15年的培育時間,才能育出能維持世代穩定性的品種,漫長的歲月,直接目睹花農對品質堅持的保證。


  下一站為生產線的中鏈我們來到花卉包裝場,現場包裝有如紙製外盒加長版的鞋盒般,每盒裝也有其統一規格。


  終點站來到了彰化的花卉拍賣市場,也是中台灣數一數二的花卉拍賣市場,見識到花卉的交易量比我想像的還要高很多,三線並行,十分吵雜,買家與拍賣現場只用按鈕來交流競標,儘管努力聽了二、三十分鐘還是聽不太懂拍賣的人在說什麼,但也是一個特別的體驗。


    這次的參訪不僅見識到產業面的運行、學術面的成果,還有一個小社區大家共同努力,將自己種出來的作物打出招牌,賣得放心吃得安心;而且這些都在我家的隔壁鄉鎮而已,一個彰化就能看見農業這麼多豐富的面向,也讓我更期待下次的參訪要去的地點,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產業能大開眼界呢?






1/20團訓參訪感想  
                                                                                           【撰稿者:鄭育昇/編輯:王心禾】


  在出發前就聽說有三個主軸,有機碳稻米、明道大學以及花卉生產線相關行程,學生非常期待這次行程,尤其是生物炭的利用,因為自己曾經用炭當水耕介質做實驗結果大失敗,所以很好奇業者是如何使用並拿捏。


  一開始到大有社區,社區居民相當友善,環境乾淨整齊,到了書院吳阿姨跟我們闡述大有的成長過程,學生發現其社區根本在於社區營造,有很強的凝聚力、紀律及自信心,生物炭及有機稻等也是維持社區發展中基礎穩固的產物。吳阿姨無疑是整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對她而言生產有機無毒的農產品是最大的夢想,由30年前的慣性農村一步步走來讓村民從認同到參與,期間不乏嘲笑與誤導,但他們學習力與執行力驚人,說做就做吸引各界人士一齊討論,最終成功做出了碳化爐並證實能有效增加產值。在這裡學生的疑惑也得到解答,生物炭會不會與農作物競爭養分呢?生物炭的孔隙會藉由吸收養分並適度釋放於土壤所以能減少農作物營養缺失。另外一點值得我們關心的是,吳阿姨是否有接班人或在地執行團隊?答案是有的,約有30位各界人士參與其中,大部分為文化維護、老人照護,獨缺農業相關背景,這是一個契機,對文化、社區維護有興趣的農業業者而言是個可以發展的領域。


  下一站來到了坐擁11公頃農場的明道大學,初次來此,當看到一整片井然有序的玉米、胡蘿蔔田時相當驚訝,幻想嘉義大學若如此執行或許能做為教學相長。明道精緻農業系成立六年,很認真的在執行有機農業,在這裡老師跟我們分享有機認證上的一些窒礙,每一個成分都必須認證,這也是大有社區無法取得有機認證的原因,因為大有的生物炭是取用廢棄枯木,根本無法分析其來源,這個認證的困難學生認為長久下來將造成有機農業的停滯,農戶只能按照政府規定無法自行使用有機堆肥。系主任很細心地介紹精緻農業系,包括迷人的溫網室精緻器材(小型氣象站、即時影像等)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學生的小夥伴們興高采烈的說以後也要弄一個呢!


  在精緻農業、魚菜共生、植物工廠等專業領域真的讓人有點心聲期待,期許回到系上的專業課程,能更持續擴充此方面的知識。


  到了花卉生產線,放眼望去的每一株洋桔梗都是人工一棵棵剪芽培育的,一旁的溫室培育了許多多肉植物及迷人的泰國卷柏,廠主一提到系主任就是說不完的感謝,期許自己將來也能學以致用。最後在花卉拍賣廠初次觀看花卉拍賣現場,實在是看得一頭霧水,但也是份寶貴經驗。

  一天結束了,原本期待的三大行程各有其精彩的附加介紹,大有社區讓學生知道「人」的重要,明道精緻農業很清楚自己的走向,花卉中心每個人都相當勤奮於工作,在講解花朵像在介紹女兒一樣,愛其所愛盡心盡力。回程的車上睡不著,一天裡遇到太多熱情的人和正面能量,期許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勇敢,最後謝謝系主任不辭辛勞洽接了這麼多有意義的行程,謝謝您。

By鄭育昇




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彰化一日參訪之觀後心得        
                                                                                                         【 撰稿者: 羅郁淨/編輯:王心禾】

 

  連日來陰雨綿綿,所幸今日風光明媚是個適合出外參訪的好日子。

首站來到彰化大有社區,負責人吳理事長更是熱情迎接,並娓娓道來整個社區從無發展起程至全國甚至吸引國外學者關注,由於時代不同、環境變遷影響了住戶品質及食安問題,現今面臨環境品質的重視決定返璞歸真,用最傳統無毒的有機方式耕作,不僅防止土地過度利用,飲食方面也心安理得。

 

  引起我們興趣的是村民將成堆枯枝低溫悶燒後成為生質炭,灑入田間後意外的獲益遠比想像超出許多,除了將二氧化碳固定至土壤中,還改善田間酸鹼值、增加土壤孔隙度使水分不易流失,因此水稻根系發展迅速、固著力強,即使天災襲捲而來也不至於損失慘重,如此一來造就了聞名全國之「金碳稻」。

 

  參訪完大有社區的水稻農田,即刻前往明道大學參觀經過有機認證的農場,由精緻農業學系系主任陳柏青老師領導我們,相較於嘉大後山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啊!

 

  單種作物少說以公頃計算,整個作業流程趨向機械化,連果園也可遠端遙控,雖說是學校單位,但整體上已是自產自銷的正式農場。

 

  緊接著是了解花卉從生產、包裝、運輸到銷售的流程,黃大哥介紹精心栽培之的洋桔梗,同時溫室內也種植綠肥作物例如:雞冠花,不僅使土壤恢復地力還可以作為買賣,一舉二得。除了花卉我們也欣賞了幾十種多肉植物,雖然繁殖簡單但品種稀有且生長緩慢,成本自然偏高,小小的一塊地居然能有這番成就,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包裝、運輸看似簡單,不同家仍有些微差距,因此參觀時特別禁止拍攝,尊重花農們的專業。

 

  最後來到花卉拍賣市場,場面之壯觀大概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見同時三個拍賣人口中念著專業術語、定價,買家選擇其中一線,待價格走至期望之數值便下標箱數,整個過程不超過30秒,平均一小時可拍賣1800(),我想這驚人的數目若非親眼所見,怎麼也無法相信吧!

短短一天參訪了數個地方,不光是增廣見聞,還能實際進入產業界一探究竟,十分的難能可貴,本次團訓活動讓我們真是滿載而歸啊!

 


與農藝系學生的參訪 
                                                                                              【撰稿者:蔡素芬/編輯:王心禾】

受到嘉義大學農藝系農青團的邀請,很榮幸的一起參加農青團的團訓,早上天未亮就和夥伴搭乘火車趕著八點到員林一同集合。此次走訪彰化大有社區瞭解社區轉型、明道大學的高標準有機農場以及田尾的桔梗溫室花田。

與農青團的相識來自於,出身於管院的握儂平台希望能和農青團一起合作販賣他們的實習產品,在合作的過程中,從管院人的視角觀察到許多對於「農業」有不一樣的看法。特別是從這次的團訓中更加體會出不一樣的心得,且由衷的虛心學習。

第一站我們到了彰化埔鹽鄉的大有社區,在參訪前偷偷上網查一下資料,從資料中了解到大有社區打著金碳米的名號,成功將社區行銷於全台灣。因此滿心期待著可以了解大有社區的社區規劃及發展,如何結合當地文物並成功轉型,或是如何行銷他們所努力的成果等。有趣的是,除了了解到整個社區的發展過程之外,因為農青團的夥伴也得到了許多沒注意到但重要的相關知識,像是將土壤加入生質碳除了對環境的助益之外,要加入多少的生質碳才能使土壤達到最好的狀態不會產生稻熱病等。相較於我內心的疑問顯然的不一樣,對於加入這些生質碳的成本是多少,為什麼一包金碳售價相較於市售米高?或到底是管理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至今還是沒拿到驗證等議題,風險性較高的產業需要考慮的面向不僅是生產端銷售更是需考量後端的發展。接著,來到了明道大學的有機農場,藉由精緻農業系的陳主任介紹,看到了「很標準」的有機農田,相較於以往去實習稽核的有機農田規格相距甚遠,有機農業的存在與實施除了提高農作物的價值外,對土地友善的那份堅持,除了每次在走訪合作農家中可以從每個大哥大姐身上看到外,即使產量如此不足,以企業規模為主的明道大學或是專注於研究,為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努力是如令人動容。而後來到了黃大哥的洋桔梗農場,花卉的種植雖然和作物一樣都是種在土裡,但是所有的技巧和方法似乎是大大的不一樣,看到種花的土是綠色的令我心裡感到非常大的疑惑,農青團的夥伴對於不同的資材可熟悉的說出名稱,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隔行如隔山」,並由衷的更虛心認識農業的深奧。

經過此次的走訪,最不同的體會莫過於農青團的夥伴一同認識與學習,用著與以往不同的視野走訪台灣的農業,除了推廣與價值考量,農業最根本從土地出發,種植技巧與農地管理也是需不斷的觀摩學習,並且莫忘飲水思源。相同之處 大家對於農業的熱情,與農青團的一同團訓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對農業的理想與實踐,再次謝謝農青團的大家。